看中国创意再“造”废品回收行业

   2022-04-21 IP属地 上海市 移动江苏商报废品站4270
核心提示:随着废品回收行业逐步规模化和规范化,废品回收产业正尝试跨界,变得时尚、好玩、有人气,重 构低价值可回收物的价值的同时也带
 随着废品回收行业逐步规模化和规范化,废品回收产业正尝试跨界,变得时尚、好玩、有人气,重
构低价值可回收物的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商机

爱回收项目回收机
近期,河南许昌大周镇凭借 # 靠捡破烂一年赚800亿#的新闻,空降微博话题热搜榜。由此投射出来的废品回收产业发展历程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废品市场,实际上潜能巨大。如今,有更多的人正尝试在这“隐秘的角落”里,潜心挖掘21世纪的“最后一桶金”。
垃圾分类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必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垃圾怎么分类”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那么,透过大众迸发的创意、商家闪现的灵感、市场喷涌的激情,当“垃圾分类”走到产业链的后端,通过对废品的二度加工,“化腐朽为神奇”正在成为一种特别的价值转化方式。

废品+直播
短视频助力“废品美学”
在“废品+直播”方面,得益于短视频平台眼球经济的火热。
一位“90后”up主刘阿楠因拍摄自己收废品的日常火了。视频里,他幽默地自称是“再生资源大中华地区执行总裁”,常常一边教网友怎么鉴别各类废品,一边上演“脱口秀”。短短一年多时间,他在抖音的粉丝体量达到了千万级。
从后台数据来看,刘阿楠的粉丝中有60%左右是90后,20%左右是00后,剩下的20%以45岁以上的粉丝为主。粉丝中80%是年轻群体,足见年轻一代对废品回收行业的兴趣之浓厚。
在赚钱之外,年轻人赋予了“破烂”更多的意义,他们发掘“废品美学”,崇尚自然野趣,成为了善于动脑动手的手作达人。在豆瓣“捡垃圾即是艺术”小组,聚集了近60000名自称“流浪艺术家”的网友,他们相信“垃圾”是被抛弃的无用之美,热爱捡拾有设计感的瓶瓶罐罐、纸制品、包装品。空墨水瓶经他们的巧手一改,摇身一变成为美轮美奂的艺术品。酒瓶、汽水瓶配上颜料和粘土,就改造出了童话王国。就连口罩、猫粮袋、枯枝落叶、旧搓衣板都能变废为宝。这些废品经过他们的改造,拥有了新的面貌。
大家熟知的“手工耿”也是“拾荒系”代表人物。其独树一帜的手工品属性,收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粉丝买家。最初让他火起来的,是一只用废管钳做的蚂蚱。就是这只硬核的节肢动物,让手工耿确定了出品风格——不求最好,但求最“废”。“废”不仅是他所追求的“无用之用”风格,也包含着他对废品再利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2019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约10万家,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约1500万人。近年来,随着再生资源行业趋向规范化,头部企业正加快发展,这一人数想必还将持续增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废品回收江湖正在改写的过程中。用巧手改造废品,用短视频记录回收废品的趣事,诸如此类的年轻人的关注与加入,或许会使这个行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人们与“捡破烂”的故事,还将继续。

废品+文旅
让废品成为艺术
在“废品+文旅”方面,不少城市正在开展有益探索,“废品艺术展”“废品文创中心”纷纷落地。
2020年1月,《“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合作备忘录》诞生,故宫博物院计划在两年时间里,逐步推进“零废弃办公”和“零废弃游览”举措,将自身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零废弃博物馆。
据统计,故宫垃圾分类回收率平均值达到45%,人均垃圾减量率达到89.2%,每年总碳减排量相当于7719棵树一年吸收的碳汇量。这场绿色行动直接带动了约3000位故宫工作人员、1100万人次观众和4万名导游加入。人们从艺术实践中参与公共议题,从观念上重新思考并探索“垃圾”的意义。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一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影响力是重量级的,不仅影响自身员工、观众,也对其他博物馆、社会公众等有着强大的示范效应。
因此,两年来,“故宫零废弃”项目不仅注重自身的垃圾减量,还推出了“福牛辞旧废弃物再生雕塑”“故宫零废弃文创”“故宫堆肥花坛”等一系列针对性倡导行动。
2021年牛年新春之际,故宫慈宁宫区域因一尊“福牛辞旧”废弃物再生雕塑化身“网红打卡地”,这个由故宫博物院与韩美林艺术基金会推出的再生雕塑,由来自故宫的3000个矿泉水瓶,2000个矿泉水瓶盖、8000根吸管、500个快餐盒等废弃物制作而成。如今,无论是实地游览参观的观众,还是线上访问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的网友,都可以购买到这些体现零废弃生活理念的精美文创产品。
除了故宫推出的《“故宫零废弃”垃圾分类项目合作备忘录》,“拾尚创新嘉+”文创中心环保时尚文创馆也在2021年正式启用。作为上海首家开在垃圾场里的文创中心,这里不仅整洁明亮无异味,还处处藏着惊喜。馆内设置了分拣区、展览区、二手置换区、阅览室等。游客们在体验垃圾分类的同时,还能进行旧物二次交换,通过可回收物得到的积分可以兑换其他日用品。
不难看出,与废品回收行业那种硬核、直观的经济回报率所不同的是,文化产业更加注重在后端,寻找更大的社会效益和产业链延链的可能性。

“拾尚创新嘉+”文创中心

废品+文创
废品也跨界 联名“造”出新产品
有人曾经将文化产业喻为21世纪“最后一桶金”,即其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
结合“双碳”发展战略,文化产业的含义和特征在逐步深化,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外延都将发生改变。其背后的意义,对于废品回收行业来说,至少会起到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思维的加入,有助于解决部分废品回收行业的痛点,优化行业生态。《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废品回收行业存在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体系简陋等问题。大多数企业仍采取粗放式经营管理方式,生产工艺质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力差。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废品回收网络已初具雏形。一批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模式、“互联网+回收”模式和有关平台服务模式逐步成熟。
例如万物新生集团的创新项目,“爱分类·爱回收”通过“互联网+回收”模式创新和技术驱动,对生活垃圾中的再生资源进行智能化、规范化、集中化回收。
社区居民只需微信扫码或输入手机号,就可以自助开启回收机仓门,投递可回收物,智能系统自动称出投递重量,积分实时到账,还可以提现到微信钱包。
居民投递的可回收物,在末端被精细分拣为40个以上品类,送到相应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实现循环再生。“爱分类·爱回收”还和其他领域知名品牌联合开发再生文创产品,比如和天堂伞联名开发塑料瓶再生的环保伞,和李宁、COSTA联合推出由咖啡渣原料制成的环保T  恤,和陶氏以全流程闭环模式合作生产塑料折叠袋等。这些各色各样的再生产品,既可以在京东的Lovere官方店铺购买,也会通过社区活动奖励给积极投递的居民。在上海政立路580弄小区,居民投递的纸类、塑料类等可回收物还被制作成环保户外地板,焕然一新地回到社区广场上。
目前,“爱分类·爱回收”智能回收机已覆盖全国30多座城市,用户人数超过350万,日投递量超过25万单,回收机和分拣产线也在持续升级,回收分拣效率和用户体验不断提高。“爱分类·爱回收”首席运营官陈静晔介绍:“今年我们会在政策指引下,进一步扩大点位覆盖,加强科技创新,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可回收物行业的标杆,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其次,文化创意创新能力是废品回收行业将存量转为增量,有效提高行业天花板的途径之一。
城市垃圾分类时代已经到来,触发行业突破瓶颈的关键,在于重新认识垃圾与废品再生之间的关系。创意创新能力相对废品回收行业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更代表了一种关乎发展的价值导向。
近期爆火的三顿半咖啡就通过废品回收把产品包装打造成文化品牌。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返航计划”,返航计划是三顿半回收咖啡空壳的长期计划,每年开展两次,用户可以通过专属小程序进行预约,在指定的开放日,前往各城市中设置的返航点,以空壳兑换主题物资,回收的空壳也将再利用制成生活周边产品。
在市场逐渐饱和、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当下,废品回收行业的下半场悄然开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有赋能属性的“中转集散站”,将赋予“废品+”市场别样的新价值。

思考
垃圾回收业未来应当走向何处
不论是将垃圾变成艺术作品,还是公园景区,垃圾之所以能够被再利用,无一不是从分类开始的,垃圾只有经过系统分类后,才能变废为宝,从而发掘文创产业的“新蓝海”,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很多对回收企业没有价值的低价值可回收物,对居民而言却有很重要的价值,比如老物件、旧书刊,家里没地方堆,只好扔掉。“不值钱就是干垃圾”,这种观念要扭转过来,否则大量完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回收物最终进入焚烧炉,是对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废品回收”不仅是指收废品人的业务行为,更是指我们所有人与废品息息相关的社会日常。
打造环保时尚文创中心,用各种时尚又实用的功能吸引居民,可以重构低价值可回收物的价值。“拾尚包”负责人任恺透露,文创中心还打算添加亲子环保活动、跳蚤市场等服务功能,并添置自助饮料售卖机、虚拟现实游戏机等设备,进一步提高文创中心的人气。
由此,应当反思,废品的再生,的确应该离产业近一点,但同时,更需要离我们的生活近一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31168  |  防骗技巧  |  新手手册  |  合作代理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法律声明  |  信息安全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沪ICP备15054300号-7  |  沪公网安备31011402010454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3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