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轮胎再生利用

   2022-07-01 IP属地 上海市嘉定区 电信2750
核心提示:现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物流业高速发展,我国的私家车保有量和货车的数量逐年提高。车辆数量的增加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
现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物流业高速发展,我国的私家车保有量和货车的数量逐年提高。车辆数量的增加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汽车轮胎的消耗和磨损也产生了很多的垃圾——废旧轮胎。数年以前废旧轮胎都是当成垃圾被扔掉,极大的污染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个时候一个新兴行业悄悄兴起,这就是——废旧轮胎回收。 随着时间的流逝,废旧轮胎行业也逐渐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废旧轮胎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在10000人以上。这其中蕴藏着无限的商机。
旧轮胎从车上换下来以后有几种命运:
一、卖给或者送给补胎的师傅或者收轮胎的小贩或者卖给收废品的,然后补轮胎的师傅和收废品的又卖给收轮胎的小贩。
1.磨损的不太厉害的(可以凑合使用的)被倒手卖给司机继续使用;
2.可以翻新或者火补的被卖给翻新或者火补的或者套胎加工者手中进行加工,然后通过补轮胎的师傅或者直接卖给司机继续使用;
3.磨损的相当严重的轮胎(报废的)会卖给相应的加工厂进行分割粉碎或者炼油,然后进一步深加工;
4.可以做成各种橡胶制品的被直接制作成橡胶制品,如钢丝帘子布,尼龙帘子布,旧轮胎盆等。
二、丢在家里或者过段时间再卖或者直接丢弃我国废旧轮胎的回收和加工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并且初具规模。
前景
废轮胎
废轮胎
“如果不走循环利用道路,不充分利用每年产生的废旧轮胎,再过15—20年,当我国的汽车保有量达到美国水平时,可能全世界的天然橡胶都卖给中国都不够。”10月13日,在青岛举行的“2012年中国轮胎翻新与循环利用年会暨中国轮胎资源利用国际技术交流论坛”上,中国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协会会长朱军对记者表示。
论坛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轮胎翻修与循环利用行业的专家、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发出声音:当前,作为“城市矿产”的废旧轮胎资源充分利用尚有很广阔的空间可以开发,如果能尽早战略部署,加快开发步伐,缓解我国橡胶资源匮乏的困境是可以排出时间表的。
话语权
天然橡胶树是一种独特的物种,它在中国的分布领域十分狭窄,由此导致中国的天然橡胶资源非常有限。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橡胶资源的需求量正变得更加迫切。
“我国橡胶对外依存度是我国大宗战略储备物资中最高的,超过70%。我国橡胶资源的消耗量逐年增加,已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刘双喜对记者说。
刘双喜特别指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早已严酷地摆在中国橡胶工业面前:随着我国成为橡胶资源第一大消费国,主要产胶国联盟正力图把我国排斥在外。
“我认为,过分依赖进口资源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主要产胶国联盟的做法实际上是想剥夺我国对国际橡胶生产、价格、市场等规则的参与权。”刘双喜解释说。
天然橡胶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掣肘橡胶行业的发展,但橡胶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可以弥补一定的缺口。
世界各国对废旧轮胎资源的综合利用十分关注,废旧轮胎再生资源的利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业生产原料短缺的情况,特别是在橡胶、钢丝、炭黑方面;其利用过程产生的污染较使用原生资源小;使用价格较原生资源低,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并可增加就业岗位。
在国际上,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劳动力价格导致各国对废旧轮胎的利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据介绍,发达国家的废旧轮胎很大一部分是通过热能利用、旧胎翻新、出口国外来处理,中国的处理方式则比较侧重于材料利用方面,所以我国应努力发展旧胎利用的技术。
刘双喜认为,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在处理废旧轮胎时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处理‘黑色垃圾’的角度进行的,因此有一部分轮胎会出口国外处理,减轻本土的处理压力,而并没有认识到废旧轮胎是一种重要的橡胶资源;许多发达国家轮胎保有量非常巨大,但是其使用的轮胎大量来源于进口,因此其橡胶资源压力并未凸显;热能利用相较于材料利用,所需的人力资源较少,所以这种处理方式被发达国家采用得较多。
在他看来,热能回收虽然能够很好地解决废旧轮胎处理问题,但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讲,很大部分橡胶资源被白白浪费,并不是循环利用的最佳方式。与发达国家出于环保的角度处理废旧轮胎相比,我国废旧轮胎的资源循环利用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更是国际大势所趋。
“再生资源必定是未来资源中的主要来源。如果我国能够加快参与废旧轮胎国际大循环的步伐,就能占据更多的廉价废旧轮胎资源,缓解我国橡胶资源匮乏的困境。”刘双喜说。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 shenhu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31168  |  防骗技巧  |  新手手册  |  合作代理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法律声明  |  信息安全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沪ICP备15054300号-7  |  沪公网安备31011402010454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3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