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的原理:跟随需求之后的一个结果
库存,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缓冲地带,历来是市场情绪的敏感反映。从原理上讲,库存是依附于需求之后的滞后指标,本身只是结果。因此,高库存未必就坏、低库存也未必就好,这本身只是钢贸商群体对未来供需预期在实际行动上的一种表征。受下游需求季节性波动影响,库存的波动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规律,本篇报告就节后钢价与库存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归纳分析。
大四象限模型:“库存-需求”存在四种博弈路径
复盘2010年以来的8轮旺季行情,以库存高低与旺季需求强弱为组合,可构建四个象限:1、低库存+旺需求,价格明显呈“↗”, 如2016年;2、低库存+弱需求,钢价呈“∧”,如2015 年;3、高库存+旺需求,价格呈“↗”或“∨”,对应2010年、2011年;4、高库存+弱需求,钢价呈“↘”,“∨”,差异在于高库存起因,主动则“↘”,被动则“∨”,显示预期透支程度,此外,亦可呈“∧”型。
简单总结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不论旺季库存高低,最终钢价走势,都要回归于当年需求大势,即需求才是决定钢价的核心因素;2、低库存往往意味着对未来需求的较低预期,所以即便是弱需求环境中,也可能存在因季节性需求改善而导致的短暂性反弹;3、高库存与弱需求的组合,是所有象限中最复杂的博弈格局,演变方向优劣,取决于是需求预期较高导致的主动补库,还是预期较低导致的被动累积。
小四象限模型:高库存主动被动之别,与需求仍有四象限博弈
由于高库存累积存在主、被动之别,以此构建小四象限模型:1、主动补库存+旺需求,钢价呈“↗”或“∨”,分别对应2010年、2011年,能否破前高取决于周期向上/向下;2、主动补库存+弱需求,钢价呈“↘”或“∧”,分别对应2013年、2017年,区别在于主动补库是否延续至节后;3、被动补库存+弱需求,钢价呈“∨”,如2012年、2014年,库存被动累积引发减产,需求即便季节性改善也会驱动供需格局好转,钢价随之反弹,但受制于弱需求难破前高。
短期研判:有反弹可能,但去杠杆背景下突破前高难度大
2018年春季非比寻常,节前对采暖季限产的高预期,催化了主动补库的动力,但供给端不减反增与需求启动较慢的事实,又使得节后钢价情绪性回落。当下,钢材库存去化顺利、水泥出货恢复高位,反映出季节性需求仅是迟到而非缺席,因而钢价短期反弹存在合理性,但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再创新高难度相应加大。
报告正文
高库存的旺季,是否超跌的路径?
经历2016、2017两年基本面连续反弹,市场对于钢铁行业的关注也与日俱增,其中,库存作为周度高频指标,往往被当作当期供需格局的风向标。尤其在年初宏观数据真空期阶段,对于下游需求释放力度几何,市场会选择通过库存去化力度去侧面验证。
遗憾的是,今年节后高库存状态下,库存去化程度迟迟未显著开启,对需求的担忧,宏微观后续甚至形成滚动印证。从地产新开工增速不力,到财政收紧、去杠杆,再到美国加息、贸易战,黑色基本面预期由此一落千丈。
近期库存在采暖季限产、招工难、资金紧等需求滞后扰动因素解除后,有加速去化的迹象,但仍处于同期相对高位。旺季半程已过,当前基本面又恰逢潜在变化。所以,后续钢价将呈现何种走势,高库存是否还会成为制约其上行的主要因素?在此,我们将从库存的本质出发,并深复盘历史数据,结合每年旺季“需求-库存”格局,探讨接下来钢价的潜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