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就是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 展非常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另一方面经济增速从高速到了中高速,一些产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
“融资难”是钢铁行业“走出去”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当前国内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为银行贷款,行业“走出去”的目标国多集中在地缘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需求多为5年至10年的中长期贷款,回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同时,“走出去”企业的国内信誉难以得到境外银行承认,在境外融资难度也较大,且一些国家的贷款利率相比国内较高。
企业顺利“走出去”需要优秀的人才团队,但目前我国在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方面缺乏优势,不少项目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难以实现本地化。
针对上述现状,有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引导,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通过研究制定我国水泥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其“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完善相应配套扶持政策,简化专项资金的申领程序,保证财政奖励及时到位。
应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走出去”企业实行综合授信,为企业量身订制低息金融产品,同时允许企业以资产权益抵押申请境外贷款,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作用,引导实力较强的企业运用定向增发、私募债券等金融工具实现融资,同时借助产权交易市场,通过知识产权交易等方式筹集资金,引导资信良好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发行融资债券,实现直接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