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
浙江卫视播出的《奔跑吧,兄弟》,
聚焦了杭州填埋场的垃圾处理。
好多小伙伴都被第一集的"垃圾分类"主题圈了粉,
#垃圾分类#分分钟就上了热搜,
引起公众热烈反响,
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文肯定。




继《跑男》之后,
昨晚的东方卫视《极限挑战5》的最新一期,
也以"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为主题。

与上海市民们共同打造
全城学习垃圾分类的环保之风。
5月12日晚,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第五季的首期节目,黄磊、罗志祥、张艺兴、王迅、迪丽热巴、岳云鹏、雷佳音7位新搭档,从长江入海口--上海出发,与环卫工人一起到黄浦江滩涂捡垃圾,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因为还有不到2个月,
上海就将正式实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这也是《极挑》节目将"垃圾分类"主题,
放在第五季上海首站的用意所在。


这意味着生活垃圾分类将正式纳入法治框架,不按规定投放的行为将面临惩处:
●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
●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则可罚5万元 。

5月5日,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2019版)》,该目录包含了一般可回收物、低价值可回收物、不宜列入可回收物的垃圾品种等3张"清单"。

玻璃、金属、塑料、纸、织物大类中的生活垃圾都被列入不宜回收的名单。比如:

对于上述垃圾为何不宜回收,绿化市容部门解释说:
主要因为它们受到了污损,又或者使用的场景特殊,失去了循环利用的价值,还有部分垃圾因为下游缺乏配套的处置链条,即使回收了也无法处置,所以在源头不鼓励回收这些垃圾,除非相关产业配套健全了。
松江一家可再生资源收运站内,很少能见到外卖餐具,因为剩饭剩菜和油污的污染,这类垃圾已经不具备回收利用的价值。
目前的回收系统,
无法再生利用这类受到污损的垃圾,
所以从源头上采取不回收。
在宜回收和不宜回收之间,
其实还有不少垃圾在"摇摆"。

这些低价值可回收物,
单纯依靠市场调节难以有效回收处理,
需要经过规模化回收和集中处理,
才能够重新获得循环使用价值的固体废弃物。
以下垃圾已经成为低价值可回收物:

一旦收运处置的成本倒挂,这些低价值可回收物就可能无人回收,被视作干垃圾扔进干垃圾桶。对低价值可回收物,上海各区可结合本区实际情况给予专项资金补贴,让它们从干垃圾桶里重回可回收物桶。
常见的一般可回收物清单:
尽管明确了一些垃圾是否适宜回收,但还有许多居民反映,上海可以投放可回收物的硬件和渠道配套仍不够健全,就算分得清楚哪些是可回收物,但没有地方可以扔,"小区里面只有干湿垃圾桶,看不到可回收物桶。"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市可回收物体系规划实施方案》已经出炉,提出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和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到明年年底,上海要打造由"回收点、中转站、集散场"构成的"两网融合"体系。
全市至少建成8000个"两网融合"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若干个布局合理的中转站(力争建成170座)、10个区域性和3个托底保障的"两网融合"集散场,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交投、转运、集散需求。
这两年,有不少小区已经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投放时间为每天7:00-8:00和18:30-19:30。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一些阻力,有小区居民打12345投诉,有去物业、居委会提意见,甚至有人乱扔垃圾……
因为相比原来随时可以扔进楼道里、楼层底下的垃圾桶,一些居民觉得定时定点投放不方便。部分居民也有"微词":"年轻人下班晚,我们老年人起床早,万一错过了扔垃圾时间怎么办?"
总之,除了对大量垃圾桶的投入,
后续回收也需要一大笔资金。
而且,
居民的情绪和不习惯也需要不断做工作。
短期内,居民适应还有个过程。
对此,您怎么看?